top of page

MONG —— LEE.   李   萌

20250909_Cameraless-5.jpg

​The Tide and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

〈引潮與暗面之書〉

​2025

Gelatin Silver Paper, Foam board, Spotlight with shutter, Acrylic board, Ink printing  |  Site-specific, Dimensions variable

銀鹽相紙、板材、切光燈、壓克力、版畫油墨   |  現地製作, 尺寸依場地而定

《顯/現象: 無相機攝影展》 The Emerging Image: Cameraless Photography
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知行樓 藝空間(北投陽明校區)

 

      

以「月球遠側(Far side of the Moon)」之「拾得影像 (found image)」作為隱喻潮汐力的媒介,透過「接觸印樣(Contact Prints)」技法,將僅此一張的影像,往返於連續重曝、搖晃的動態中,使光的軌跡書寫潮汐與月球之間的想像。將檔案影像重塑,賦予其新的物質性,製造出彷彿可以被觸摸、觀測的潮汐力實景。

 

一艘於1989 年發射、最終前往木星的無人探測器—伽利略號(Galileo Orbiter),使用了探測器搭載的固態成像設備(SSI),在1990年12月8號晚間七點(太平洋標準時間)觀測到了完整的月球暗面,並傳回了《月球遠側(Far side of the Moon)》的多光譜影像。

 

在此之前,雖早已有其他針對月球的拍攝紀錄,但這組影像透過資料處理與運算,將不同影像波段與濾鏡疊合,使其最終圖像可以反推出入射光譜能量、物體反照率、月球表面的組成等數據,成為了一張完全為了「科學資料收集」而生,作為「檔案材料」而存在的影像。

 

時至今日,這張非僅僅只是重現,更是當時高度運算技術下的圖像證據,在觀者眼中,成為了一種遙遠時空歷程下的記憶物件。

 

當創作者重新去凝視並回溯這份「物證」時,其之所以成立,即來自於「潮汐力」— 使得一部分的月球永遠無法被我們觀看,作為「月球的黑暗面」,其「黑暗」代表某種「未知」,而非光線不能及。

 

月球與潮汐,最終延伸至與觀者之間,這股相互吸引之力是如何彼此作用?沒有任何攝影技術能夠捕捉,更無法單憑影像去確切感知與詮釋,但經由科學化的數據與觀測,我們確信這個未知存在。

 

也許重回顯影的基底,唯有在影像與感光媒介之間的隨機實驗中,才能轉譯物質間所潛藏的未知力:一股浪潮引力的想像軌跡,牽引著遠在彼端的月球,直至其黑暗面。​​

20250909_Cameraless-12.jpg
20250909_Cameraless-14.jpg
20250909_Cameraless-54.jpg
20250909_Cameraless-17.jpg
20250909_Cameraless-15.jpg
20250909_Cameraless-16.jpg
20250909_Cameraless-55.jpg
20250909_Cameraless-6.jpg
bottom of page